简介: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《2024《菩萨蛮》教学设计与反思》,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,当然你在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《2024《菩萨蛮》教学设计与反思》。
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,艺术上有创新精神,在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《菩萨蛮》教学设计与反思,供您阅读,参考。希望对您有所帮助!
作者: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
教学目标:
1、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,理解词句的内容、含义及主旨。
一、释题导入:
菩萨蛮,词牌名,属小令。“书江西造口壁”即诗人将这首词书写在江西造口的石壁上。
二、整体感知:
1、作者:辛弃疾(1140—1207),字幼安,号稼轩居士,历城(今山东省历城县人)。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。其祖父辛赞,经常给予抗今复地、洗雪国耻的教育。20岁那年,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,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,为耿京掌书记。后归南宋,曾任建康符(今江苏省南京市)通判,知滁州(今安徽省滁县),提点江西刑狱,湖北转运副使,湖南安抚使,江西安抚使等职。作品题材广阔,风格多样,以豪放为主,善于用典,也善于白描,开拓了词的疆域,提高了词的表现力,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。有《稼轩长短句》集。
2、背景资料:宋孝宗淳熙
二、三年,作者在江西为官,曾多次上书,陈述抗金复国方略,都未被采纳,他来造口登临时,联想起四十年前中原沦陷,百姓涂炭的史实,抚今追昔,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先今追昔、即景明志、表现了作者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苦闷的词。
3、教师朗读,学生自由朗读全词。
三、细读品味:
1、“郁孤台下清江水,中间多少行人泪”——水是清的,却充满历史的血泪,这是感慨,也是控诉。“多少行人泪”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。
3、“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”——紧承上片,青山能遮住远望的视线,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。作者用“东流去”的赣江水喻军民收复失地之决心是不可阻挡的。
4、“江晚正愁余,山深闻鹧鸪”——诗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,“愁”是愁其国破家亡,是忧国忧民。“闻鹧鸪”,表示要像鹧鸪那样留在南方,绝不在北方向金人民屈膝,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。
下片,表露收复失地的决心,抒发忧国忧民之愁情。
四、合作探究:
本词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?
明确:词中运用比兴手法,以眼前景道心中事,达到极高境界。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、无数山,心中事则包括家国之悲、今昔之感种.种,因为难以一一实指,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。但其主要寓意则可体会,其胸怀襟抱亦可领会。此种以全福意境写整个襟怀、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实指之艺术造诣,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体现。
五、教师小结:
《菩萨蛮•书江西造口壁》:上片控诉金兵的入侵,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。
开头两句,由俯瞰“清江水”,联想到“行人泪”,深深地概括了金兵侵扰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苦难的痛史。
三、四句写眺望故都、痛感北方山河沦陷敌手。
下片点出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,是不可阻挡的,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。
前两句承上启下,由江水冲破青册的遮拦而奔腾东流,联想到收复中原是大势所趋,任何人都是阻挡不住的。结尾两句,借鹧鸪“行不得也哥哥”的啼声,暗示实际恢复大业还将困难重重,因而勾起心中无限的愁思。
《菩萨蛮•书江西造口壁》:是词人抚今追昔、即景明志之作,这首词寓情于景,情景交融,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报国的志向。
六、布置作业:背诵并默写这首词。
七、板书设计:
书江西造口壁
上片:控诉金兵南下、哀叹国土沦丧;下片:决心收复失地、报国之志难挡。
————恢复中原、必胜信念。
【教学目标】
1.分析人物形象并深入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。
2.与李清照《醉花阴》中人物形象刻画进行对比,探究词文中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。 【教学重难点】
1.深入体会本文作者借女主人公形象所表达的情感。
2.男性塑造女性形象与女性塑造女性形象的艺术对比。 【课时安排】1课时。 【教学过程】
导入课文。歌曲《菩萨蛮》
一、内容感知
诵读诗文,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词的内容。 【明确】这首词写一个女子起床后梳洗打扮的全部过程,通过一系列动作展现她的处境和心情。
二、鉴赏诗文
1.文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。
“鬓云欲度香腮雪”中的“度”赋予了画面动态感,引出了女子梳妆打扮的过程。 提示:“懒”“弄”“迟”这几个字比较传神,体会它们的妙处。
“春江月出大堤平,堤上女郎连袂行。唱尽新词欢不见,红霞映树鹧鸪鸣。”——刘禹锡《踏歌词》(写爱情)
“湘江斑竹枝,锦翅鹧鸪飞。处处湘云和,郎从何处归?”——李益《鹧鸪词》(写相思)
…… 此处隐藏5963字,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。喜欢就下载吧 ……
2024《菩萨蛮》教学设计与反思




该篇《2024《菩萨蛮》教学设计与反思》范文为DOC格式,范文网为全国知名范文网站,下载本文后稍作修改便可使用,即刻完成写稿任务。网址:https://www.zhsm.net/a/9k3h2u0.shtml
上一篇:2024《山行》课后教学反思
下一篇:2024《七月的天山》的教学反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