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: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《2024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《我爱这土地》教案》,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,当然你在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《2024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《我爱这土地》教案》。
在实际教学活动中,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,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,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。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《我爱这土地》教案,一起来看看吧!
《我爱这土地》课文原文
假如我是一只鸟,
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:
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,
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,
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,
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……
——然后我死了,
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。
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
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……
《我爱这土地》语文教案
教学目的:
1.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。
2.通过朗读、背诵和比较阅读,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。
3.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。
4.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,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。
教学重点:
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。
教学难点:
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,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。
教学方法:朗诵、讨论、合作探究
课时安排:1课时
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。
上课前先做个调查:喜欢读小说的同学请举手,喜欢读诗歌的请举手。(调查后继续导入新课),其实,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,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,她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。美学家朱光潜说过:“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,是从读诗入手,能欣赏诗,自然能欣赏小说、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。”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:“读诗使人聪慧。”从今天起,我们就要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激动人心的诗歌之旅。这一节课,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一首诗《我爱这土地》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。
二、布置、检查预习作业。
1.布置预习作业(此项内容为上课前布置,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)。
(1)通过查阅资料(网络、图书等)了解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。
(2)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。
2.检查预习作业。
老师在学生回答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:
(1)作者生平简介
艾青(1910~1996),现当代诗人。原名蒋海澄,浙江金华人。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。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。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。1932年初回国,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,从事革命文艺活动。不久被捕,在狱中写了不少诗,其中的《大堰河——我的保姆》发表后引起轰动,一举成名。1935年出狱,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《大堰河》,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,泥土气息浓郁,诗风沉雄,情调忧郁而感伤。
(2)写作背景
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,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、华东、华南的广大地区,所到之处疯狂肆虐,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。中国人民奋起抵抗,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。诗人在国土沦丧、民族危亡的关头,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,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。
三、研习诗歌。
1.初步感知,把握感情基调。
(1)学生齐读诗歌。
明确:诗歌是讲究节奏的,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合,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。要体味诗歌的节奏,首先须对诗歌进行准确的断句,如“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,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”该如何断句呢?应该断为:“这永远汹涌着/我们的悲愤/的河流,这无止息地/吹刮着的/激怒的风”。
(2)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?
学生讨论后明确: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怆而深沉的,同学们在诵读时应把握住这种基调。
(3)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全诗,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节奏,把握感情基调。
明确:借助较为标准的诵读或配音诵读能调动学生诵读本诗的兴趣,从而初步地感知全诗及把握感情基调,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。
(4)学生自由诵读,感知全诗。
2.具体研习,欣赏品味。
(解说:在具体操作中可有选择地进行,教师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顺序,没有必要照搬。)
(1)诗中“土地”一词是否具有深刻的含义?
…… 此处隐藏2575字,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。喜欢就下载吧 ……
2024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《我爱这土地》教案




该篇《2024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《我爱这土地》教案》范文为DOC格式,范文网为全国知名范文网站,下载本文后稍作修改便可使用,即刻完成写稿任务。网址:https://www.zhsm.net/a/1eyn8s8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