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: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《2024万达创业故事分享》,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,当然你在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《2024万达创业故事分享》。
我们往往看到了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公司光鲜亮丽的外表,却不知道创始人最初的艰辛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万达创业故事的文章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创业故事--万达的开端
王健林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,父亲是一名参加过长征和抗日的老红军。受家庭的影响,15岁的王健林就从四川来到东北,入伍参军,并且在28岁就成为了一名正团职干部,期间还完成了辽宁大学的函授课程。
1987年,为了响应国家“百万裁军”的号召,王健林告别了自己17年的部队生活。转业后,王健林来到大连市西岗区区政府任办公室主任。
不过,没过一年,不太安分的王健林又主动请缨,自愿去担任濒临破产的西岗住宅开发公司经理。从此踏入了房地产这个圈子。
据王健林回忆,当时公司注册需要100万,但是因为没钱,还被迫向一家国企借了一笔“高利贷”,才拿到了执照。“利息高达25%。”
王健林的第一桶金来自当时同行前辈不敢或不屑于干的项目:旧城改造。不过,王健林也很无奈,那个时候开发项目需要有“指标”,万达拿不到,但旧城改造,政府却是非常支持。
当时大连市政府北面有个棚屋区,很不雅观,政府领导对来领“指标”的王健林说:“就是这里,想开多少给多少。”
结果,回家一算,王健林发现,改造成本一平米就要1200元,而当时大连最高房价也才1100元一平米,怪不得没人愿意做。
怎么办?“那我们就多卖几百块钱呗。”初入地产圈的王健林决定放手一搏,没想到却大获成功。“我们就是做了几点小创新,把暗厅改成明厅,安上了铝合金窗、防盗门,还每家配个洗手间。”王健林称,一千多套住房两个月全部卖光,均价1580元,创了当时新纪录。
这些创新放在现在看似很简单,但在当时却需要极大的勇气。“那时候,政府规定,只有局级干部住房才能配洗手间,我因为这事儿还差点被纪委审查。”王健林十分庆幸自己生在了好时候,“好在那个年代,市场改革思潮风起云涌,当时广东提了个口号,‘遇到红门绕道走’。”他绕道成功。
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哪里有旧城改造的项目,别人不愿意干,王健林他们就去干,公司规模迅速扩大。1992年最盛时,公司占大连市场份额的25%。
尤其是,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,鼓励大家“胆子再大一点,步子再快一点”。王健林热血沸腾,开始跨区发展。
他的第一站选择了广州。“东西南北中,发财到广东,这是当时的一句名言。所以我们这一堆讲东北话的土老帽就去了广州。”
虽然其中遇到了很多困难,受了一些委屈,但经过四五年的努力,王健林和他的万达最终还是在这里站稳了脚跟。
“赚钱还是其次,最重要的是我们创出了一条企业发展的路子,锻炼了胆量,获得了信心。”如今,万达的项目遍布全国80多个城市,是同行业中跨城市最多的公司。
百年企业
敢闯敢试不是蛮干。王健林如此界定两者的区别:“敢闯敢试是看准了去试不怕失败,蛮干是没有目的去干。”“看准了”,也就是把握大方向。
2000年,万达开始从住宅开发向商业地产转型。当时王健林已经意识到住宅开发的产业模式不好做,不是真正的扩大再生产的过程,“世界上没有一家做住宅的企业是百年企业,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,它的需求必然会下降。”
不过,真正让王健林下决心要做“百年企业”,主要是两位老员工得癌症治疗的刺激。
“都是创业时候进来的员工。打一针两块钱,打不打?那个时候没有社保,就是企业自己拿钱。我当时决定,不要吝惜钱,能活一天就活一天,这两个人花了我一百万块钱。”
但问题是,当公司发展三四十年的时候,员工医药费怎么办?王健林发现,一定要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模式。为此,万达开了三天会,最终决定转向商业地产。在王健林看来,万达转型不是抛弃自己所有的资源和经验,彻底转行,而是要将已有资源优势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相结合,寻求永续发展。商业地产是最佳选择。
经过十年发展,如今,万达已经成为中国商业地产的领军企业。总结经验,王健林将公司的成功归结于三句话:傍大款、产业链和标准化。
万达王健林创业故事:第一桶金、百年企业、再造万达是怎么做到的
…… 此处隐藏4929字,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。喜欢就下载吧 ……
2024万达创业故事分享




该篇《2024万达创业故事分享》范文为DOC格式,范文网为全国知名范文网站,下载本文后稍作修改便可使用,即刻完成写稿任务。网址:https://www.zhsm.net/a/ysb647.shtml
上一篇:2024万科创业故事分享
下一篇:2024王传福创业故事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