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范文网!

范文正仲淹少贫翻泽(精选6篇)

投稿:笔杆子 收藏 下载文档

简介: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《范文正仲淹少贫翻泽(精选6篇)》,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,当然你在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《范文正仲淹少贫翻泽(精选6篇)》。

范文正仲淹少贫翻泽 第1篇

接触过宋代历史的人,大都会有这样一种印象,那就是宋代士大夫言事之风颇盛。无论大事小事,往往纷纷上言,议论不休。且不说议论当否,这种现象起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士大夫国家观念的增强,事业心与责任感的增强。在任何社会里,百家争鸣总比鸦雀无声要正常。

宋代士大夫上书言事蔚然成风,久而久之,上书言事竟成了宋代士大夫的一种“专利”。朱熹就说“士大夫以面折廷争为职”[49]。对此,我们可以举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。庆历二年(1043),朝廷把帅边的范仲淹从文臣换成武职。尽管武官在待遇上要优厚一些,但范仲淹还是连上三表,坚持谢绝了这项任命。范仲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这里面固然有士大夫间重文轻武风气的影响。但更重要的是,一换武职,上书言事就不方便了,几乎等于失去了这种“专利权”。范仲淹在《让观察使第一表》中述说了理由:

臣辈亦以内朝之职,每睹诏令之下,或有非便,必极力议论,覆奏不已,期于必正,自以近臣当弥缝其缺而无嫌矣。今一旦落内朝之职,而补外帅,......则今而后朝廷诏令之出,或不便于军中,或有害于边事,岂敢区别是非,与朝廷抗论!自非近臣,无弥缝其缺之理,纵降诏丁宁,须令覆奏,而臣辈岂不鉴前代将帅骄亢之祸,存国家内外指踪之体!

因此,在范仲淹看来,“儒者报国,以言为先”[50]。所以,他自然不愿意失去这种发言权了。

报恩思想,近名主张,忧患意识,这一切都通过一种基本形式表现出来,这就是“儒者报国,以言为先”。这是范仲淹的一贯主张,他一生都在身体力行这一主张。早在天圣三年(1025),当他还是监楚州粮料院这样的地方小官时,便写下了一份《奏上时务书》,呈给宋仁宗与临朝听政的章献太后。提出救文弊,复武举,重三馆之选,赏直谏之臣等建议。天圣五年(1027),范仲淹在丁母忧期间,经过周密思考,给朝廷写了一份万言书。针对时弊,他提出了择郡守、举县令、斥游惰、去冗僭、慎选举、抚将帅等改革主张。这些主张几乎就是他十五年后主持“庆历新政”时提出的十项改革主张的蓝本。史载,当时的宰相王曾收到万言书后,“见而伟之”,让晏殊推荐范仲淹为馆职[51]。

范仲淹所说的“以言为先”,并不是无关痛痒地泛泛之言,而是危言谠论。为此,范仲淹一生多次被贬黜,吃了相当多的苦头。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驱使着他,无改初衷。

天圣七年(1029),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准备在冬至接受朝拜大礼,届时将由宋仁宗率文武百官为太后上寿。范仲淹闻讯后,上疏极言不可。他认为天子“奉亲于内,自有家人礼。顾与百官同列,南面而朝之,不可为后世法”[52]。并且要求太后还政于宋仁宗。范仲淹这些言论触怒了颇有野心效法武则天的刘太后。她把范仲淹逐出朝廷,贬为河中府通判。范仲淹的这些言行,也使曾推荐他的晏殊担心连累到自己。他把范仲淹叫去严加责备。为此,范仲淹给晏殊写了封长信[53],理直气壮地作了解释。信中写道:“事君有犯无隐,有谏无讪。杀其身,有益于君则为之。”在这封信中,范仲淹公然申明,他不想做明哲保身、不负责任的“循吏”,而是要“发必危言,立必危行”,以“致君与无过,致民与无怨”,使“政教不坠,祸患不起,太平之下,浩然无忧”。

明道二年(1033),在刘太后死去,宋仁宗亲政。范仲淹被招还,担任了谏官。不久,就发生了仁宗废黜郭皇后之事。范仲淹与御史中丞孔道辅率众台谏“伏阁极谏”,结果被押解出京城,贬知睦州[54]。即使这样,范仲淹依然不忘劝谏仁宗,他告诉仁宗,“有犯无隐,人臣之常;面折廷争,国朝盛典”[55]。

…… 此处隐藏4060字,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。喜欢就下载吧 ……

范文正仲淹少贫翻泽(精选6篇)

范文正仲淹少贫翻泽(精选6篇)。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范文正仲淹少贫翻泽(精选6篇),希望能帮助到大家。 范文正仲淹少贫翻泽(精选6篇)文档下载网址链接: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x格式

该篇《范文正仲淹少贫翻泽(精选6篇)》范文为DOC格式,范文网为全国知名范文网站,下载本文后稍作修改便可使用,即刻完成写稿任务。网址:https://www.zhsm.net/a/c7ehw73.shtml

上一篇:党建会议新闻稿范文(通用43篇)

下一篇:

精选图文

221381
领取福利

微信扫码领取福利

范文正仲淹少贫翻泽(精选6篇)

微信扫码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