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: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《刘氏家谱序范文(通用4篇)》,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,当然你在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《刘氏家谱序范文(通用4篇)》。
刘氏家谱序范文 第1篇
我爷去世时,我三岁,对他老人家没有任何记忆。爷有五个儿,我大(父亲)行四。坡嗲(底下)谚语:“爱大的,护碎(小)的,中间夹着受罪的。”是说在孩子多的情况下,父母的爱并不均等,通常两头受重视,中间受冷落。这话用来解释我爷,大体不差。曾经,爷的日子还算不错,有三十多亩薄地、几头牲口、一挂马车,土改时定的是“上中农”成份。据说多亏家里没有雇过长工,否则就是“富农”了。
爷只供两头的大伯和五爸读了书。大伯刘东淮师范毕业后成了公家人,当过县级公安局长、农业局长,属于“一头沉”干部,大妈和儿女都在农村。他退休后回到家乡,除了像农民一样辛勤劳作以外,最用心的一件事,就是寻根问祖,重修《刘氏家谱》。那些年,总见他骑着自行车,奔走于周边村寨,寻访老者,查考资料。他身后留有一本《刘氏家谱》的初稿。
据大伯查证,坡嗲刘家,发源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,宋元之际先祖迁徙到陕西关中。与坡嗲相距十五里地的周至县集贤镇刘家堡,是周边刘氏的大本营。明朝,刘家堡出了个刘文通,外号“马瓜子”,官至镇殿将军,相当于首都卫戍区司令员,传说那是刘家的老先人。刘家堡关于“马瓜子”的传说很多,说他力大无穷,母亲做饭时,要他找个烧火棍,他就把门外一棵树随手折断拿回家;晚上去看戏,别人带个小板凳,他却夹着一个碌碡……大伯为了佐证这些传说,专门买了一套《明史》详细读过,却没有发现有关刘文通的记载。
明初,刘家堡刘氏一脉迁至坡嗲北面的大堡子千户村。我上初中三年,天天出入千户村,村口有一座庙,依稀可见雕梁画栋,但已残败不堪,老人说,这就是刘家祠堂,_时作为“四旧”被破坏了。千户刘家为拓展生存空间,我的高祖(曾祖父的父亲)刘大亨二十世纪初带着家眷南上秦岭北麓开荒,并安家于此。一百多年间,坡嗲刘家已绵延六代,24户,132人,是村里的第一大姓。
大伯弥留之际,给其子刘树生(族中行三,我叫三哥)留话,让他把修家谱的工作接着做下去。三哥离休回乡后,不负父命,进一步调查、求证,上起五代高祖,下及黄口小儿,人人“过关”,无一遗漏。他还组织了对五代高祖以下刘氏各系的查考工作。现在,一本体系完整、考证严密、资料翔实的《刘氏八代家谱》即将付梓面世。刘氏家族像一棵树,根深叶茂,果实累累,刘氏子孙打开这本家谱,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根系和枝叶,明白自己的身世由来。在此,我们衷心感谢我大伯、三哥以及为这本家谱辛劳付出的同宗亲友。
刘氏家谱序范文 第2篇
这几年,三哥每与我谈及修谱事宜,也有困惑,因为族内有人不理解,认为家族是封建的东西,家谱是陈芝麻烂谷子:分田到户几十年了,各过各的日子,没有家谱,也不缺吃少穿的,还重修它干啥?人们这样想也正常。时代发展了,思想多元了,做一件事,不可能所有的人都理解叫好。不过我对修谱的事是理解支持的。借此,说说我的想法。
国家国家,无家不国。追溯人类的文明进化史,肯定是先有家,后有国。国从原始氏族部落演化而来,而氏族就是有血亲关系的一家人。国家分分合合,兴衰变迁,但无论古今中外,唯一没有变化的人类组织形式,就是家庭。每一个家就像一粒麦种子,会渐渐分支成一个家族;而每一个家族,不管现在多么庞大,当初都是一个小家。在家族的演进史上,每一个人,无论男女,都既是果子,又是种子。家谱,就是以最简捷的方式,为我们展示生命的坐标系和线路图。
…… 此处隐藏1910字,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。喜欢就下载吧 ……
刘氏家谱序范文(通用4篇)




该篇《刘氏家谱序范文(通用4篇)》范文为DOC格式,范文网为全国知名范文网站,下载本文后稍作修改便可使用,即刻完成写稿任务。网址:https://www.zhsm.net/a/bgc60pr.shtml